終於,and finally
姑且*叫*初步整理好「Q之二釐館之茶餐廳畫冊」
[ 二釐館 = chachaanteng(茶餐廳)= 乜都有…唔係,係乜撚都有* ]
(係「俗」咗啲,不過係事實!)
二厘館,因茶價二厘得名,為開埠初期香港人飲茶聚腳地。後為現在的冰廳、港式茶餐廳。
姑且*叫*初步整理好「Q之二釐館之茶餐廳畫冊」
[ 二釐館 = chachaanteng(茶餐廳)= 乜都有…唔係,係乜撚都有* ]
(係「俗」咗啲,不過係事實!)
Q Label = 反轉日本鐵道之旅, 背包族走天涯, 茶餐廳崇拜, 越南六日七夜, city.hk, DiNinG.Hk, foodie-freebie, learn.chinese, old.hongkong, washoku, western.GO
Q Label = DiNinG.Hk, foodie-freebie, western.GO
踩過界的「食評」-- 食之影評:《五星級大鼠》(香港) (Ratatouille : Rat-a-too-ee(國際)/ 料理鼠王(中國 / 台灣))被喻為歷年來彼思(Pixar)出品最好的動畫片。故事是有關一隻食知其味的老鼠(Remy),遇上一名不懂煮更不懂吃的闊條麵(Linguini),結果「鼠人合一」,為尖酸刻薄的食評家梵高深(Anton Ego)炮製一頓「驚喜」的盛宴…「驚喜」並不是甚麼山珍海錯,而是一口最平凡的 Ratatouille -- Ego 兒時最常吃的蔬菜雜燴。
雖然題材是迪士尼(Disney / 華特迪斯尼)中比較新穎,但橋段其實老早在日本動畫片中出現,如《伙頭智多星》(「好好味呀~」樂上「半天」的誇張表情)、《怪醫秦博士》(秦博士以家鄉菜感動富翁的一幕) 等 -- 相信周星馳《食神》(1996) 也曾參照成為「美味廚神人肉版」。
《伙頭智多星》(又作《天才小廚師》,不是2005年的那套真人電影)寺沢大介的ミスター味っ子、台灣譯名《妙手小廚師》的漫畫(天才小廚師叫味吉陽一(あじよし よういち)的)
《怪醫秦博士》:又作《怪醫黑傑克》 (ブラック・ジャック、Black Jack),手塚治虫作品
Pixar 的動畫,當然有其可觀性 -- 食物的細緻 presentation,是參照過真人「實景」的(如圖)。教人感動的,莫過於 Anton Ego 的最後一次食評 -- 所有愛吃、喜歡吃,曉吃、自以為曉吃的美食家、食評家,也該看、也該同意的一個總結。
話須如此,《鼠》最終仍離不開迪士尼 money-making formula:親情、愛情、友情共冶一爐 -- 一套童心未泯的成人片,一套「人細鬼大」的兒童片。
香港的翻譯團隊值得一讚,但香港的宣傳團隊值得「打耙」。
繼續踩過界的「食評」-- 食評食譜:
Q Label = CoOKiN', foodie-freebie
扭蛋機大家見得多,但扭「蛋」機又如何?早知日本人創意無限,但原來單是扭「蛋」都可以如此五花八門:
Q Label = foodie-freebie
日前無端端拿出年多前 Q 第一次瘋狂鐵道之旅,源於某日齒舌間剎那間的感動。初到喬遷後的新店,「老許」清潔、美觀得有點怕人。
原址是在「文八座」-- 油麻地/佐敦渡船角(文苑街、文匯街、文英街一帶)的唐樓,是越南僑民的聚居地之一
「水晶皮扎肉卷」,即扎肉米紙卷。米紙(banh trang,炸春卷的叫 banh da nem)包的扎肉卷,包著青翠的萵苣,半透明、具彈性的檬粉(Pho),還有花生米…初見其形,濕度剛好;握在手中,全不黐手;初試其味…香菜葉(九層塔?)、薄荷葉的芳香四溢,加上扎肉、金蒜的輕輕點綴,奇味輕描淡寫的道出來…
那不就是在河內蹲在街頭吃的那條紙包春卷嗎?
呷一口魚露,霎時如夢初醒:這才不是河內呢 -- nuoc nam 鹹得來沒有深度,沒有深度得來又不夠羶。
但重遇那魂牽夢繞的奇香,足以樂上大半天。
老許越南菜館
九龍紅磡青洲街3號E舖地下
(852) 2362 8817
想吃蟹黃,又想吃麵,也湊熱鬧。「蟹粉煨麵」,季節限定之貨色也。除了蟹粉和大白菜,湯底應該是用一整煲雞骨熬過,濃濃稠稠的。當然,曾有最壞打算,會吃到「集百蟹之大乘」、良莠不齊的蟹粉碎,但端來的煨麵,(蟹)油光泛泛,煞是迷人。淺嘗一口,可幸蟹粉尚算新拆,蟹肉仍有實感,滿意。
煨麵,即是用高湯慢火煮的麵條。雖然這樣做會令麵條偏腍,但這樣做,不單令食材的精華毫不保留的散發出來,且麵條又把高湯的精華毫不保留的盡收於底…
爽透了。
如果連蟹真的也駕馭得不好,該愧為「上海點心狀元」吧…
當然,掛念的,仍是上海的總店。
王家沙 Huang Tsa Sa Shanghai Restaurant
九龍紅磡黃埔花園第八期蔡瀾美食坊
(852) 2365 0669
Q Label = DiNinG.Hk, learn.chinese
不是說笑的 -- 且是一個十分勵志的故事。
謝分享:http://www.youtube.com/watch?v=5GNzBFnUAdo
Q Label = foodie-freebie, learn.chinese
原本想身先士卒,本著大無畏的精神,一試(每天經過見到)sunset yellow 得來「過度活躍」的蛋撻,和那個「黑口黑面」的「致癌」雞批。
「不好意思,師傅剛回來,今天要等十分鐘。」
原來,想死,得等一等。二十分鐘才來的蛋塔,蒸氣上騰:圖中的不如平日的黃。一口…
蛋漿有蛋漿的軟滑(其實很燙,還得用羹),曲奇餅底有曲奇餅底的鬆化,一點也不濕漉漉…
噫,還不錯。
二十分鐘才來的雞批,也是蒸氣上騰:圖中的雞批也不如平常的黑。一口…
曲奇餅底比蛋塔的曲奇餅底,搓得明顯的少時間,但比蛋塔的曲奇餅底,竟又進一步的鬆化…
噫,還不錯。
杯葛「黑白淡奶」(在香港賣廣告賣得很盛的淡奶,還不是植脂奶呢),來個齋啡走奶(即茶餐廳的黑咖啡):即煮,雖然燙口,但味道剛好…
噫,還不錯。
噫,還可以喔。
新逸茶餐廳 Sun Yat Restaurant
九龍尖沙咀金馬倫道26-28號地下
(852) 2301 4126
入賬日期:2006年06月 -- Q「火車生涯」的起點
香港人少去越南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簽證和衛生問題。
可是,越南並不是這麼遠,這麼難以親近。
是次停留在越南七日,透過越南火車(Duong Sat Viet Nam / Vietnam Railways, http://www.vr.com.vn/)作河內、胡志明市雙城遊:前者貴為越南首都,而後者則為越南對外對內的經濟發展命脈,自然成為短短七日遊的不二之選。 貫穿河內及胡志明市的長途列車曾被稱為 Reunification Express 專線,但實際上當地人已不用這個稱呼。列車現分 SE 快車及 TN 慢車兩種;列車的快慢是由停站的多寡和其他列車切換的效率來決定(越南火車仍沿用單軌雙程行駛),所以即或你坐的是最快的卡車,有時也可能會有半小時的延誤。
單程由河內往胡志明市(或胡志明市往河內)票價由VND420,000至965,000不等(約HKD210-483 元),當然你可以選買多幾張車票,停多幾個中途站遊覽。
越南火車票的種類可謂五花八門:有硬座、軟座、硬臥、軟臥,其中又有分有冷氣、無冷氣,六人臥卡或四人臥卡;總計一班火車可能有達 24 種車票(是因臥卡的上、中、下臥位又是不同價錢的),在此仍未計在同一班列車在不同站下車的車資計算。可是這已是一簡化了的圖畫:以前還有分外國遊客和越南人的不同車資,但這「不平等條約」已在數年前廢除。
車票通常須於出發前數日在車站購買(連當地旅行社都愛莫能助 - 除非你臨急一博使用未必有效的黑市車票),如果臨開車前才購票,通常都買不到票;獨自出外的,大多也只買到 TN 車種較貴的車票。
作為遊客,為安全計,應購買臥卡車票:一來臥卡設在列車一端,二來買臥卡票的不是長途旅客,便是較富有的,又或是一家幾口的,閒雜人流較少。個人建議買四人有冷氣的上層軟臥:雖然上落比較麻煩,但越南人有個習慣,就是日間所有人都會有「共識」坐下層臥位和在下層臥位用餐;再加上以下三個因素 – 冷氣在四季如炎夏的越南一定管用、四人臥卡有門鎖,和上層軟臥旁有獨立插座以供在旅途中叉電之用。
當然,坐火車遊越南的好處,是可以在 30 至 40 小時的旅途中,真正的與當地的越南人作最貼身的接觸,和溜覽越南郊區及南北內戰停火區(DMZ)的風景。
曾於《U Magazine》2006年07月07日號連載
入賬日期:2006年06月
入賬日期:2006年06月 胡志明市(Ho Chi Minh City),原名西貢(Sai Gon),有「東方巴黎」之稱。全市分15個內郡(區,Quan / District)和6個縣(也是 Quan / District),是全國經濟、貿易及旅遊中心。胡志明市的法國情懷當然濃厚,而市內的景點多集中於第 1 郡(市中心)和第 3 郡,唐人街(華埠,Cholon)則在第 5 郡。
市中心值得一看的歐陸式建築不少,下計有聖母大教堂(Nah Tho Du Ba / Notre Dame Cathedral)、City Hall(Peoples' Committee Hall)、統一府(Dinh Thong Nhat / Reunification Palace)等。
一記市政劇院區(Nanh Hat Thanh Pho / Municipal Theatre)內有一叫Hotel Continental 的酒店,始建於 1880 年,除見證著胡志明市的今昔,亦是《沉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 2002)的取景處。酒店內有歷史圖片、展品的免費展出,可以免了專程到博物館參觀以了解當地的「麻煩」。
越南境內的超級市場只得兩、三所,其買賣模式仍停留在市集、小販檔的階段。胡志明市最大、貨品最集中的,是中央市場(濱城市場,Cho Ben Thanh / Ben Thanh Market)。
中央市場看似單層的香港街市暨熟食市場:由於它位於市中心,又以旅客為銷售對象,所以物價較貴;最貴叫價雖是香港女人街的叫價(註:但越南的物價比香港低很多!),但仍大有講價的空間。就一嘗越南地道食物而言,中央市場倒是個不錯的選擇:始終做遊客生意的比較乾淨,食物款式也較集中。
雖然胡志明市是越南第一大城,但交通秩序不但可與廣州、深圳互相輝映,其配套更是「青出於藍」的形同虛設。幸而在一般街道上行走的車輛,不單行車緩慢,最大的,頂多是八至十人的旅遊車(巴士只會在市中心較外圍的地方見到);即使交通意外(電單車撞倒路透小販)隨處可見,只要不是站在路中心不動,意外傷亡率可謂奇低。
入賬日期:2006年06月
曾向當地越南人詢問過國內近況:由於是農業主導的共產社會,十年來越南的變化並不甚大。因著這種抗衡全球化的神力,越南在中、法、日、占婆歷史文化揉成的獨特性得以健存 – 越南美食亦言。
越南一役中,最教人回味的,是大街小巷的小販、地攤小吃:除河粉、法包(Banh,同 Baguette)外,還有夾豬肝的漢堡包、多達十款不同部位的肉類撈檬(Pho)/飯,較港人熟悉的炸物如春卷、蔗蝦,至地道的米紙蝦卷(Bo bia,用的米紙叫 Banh Trang)、越南大包(Banh Beo)、濱海(Banh hoi)、越南烤餅(Banh Xeo),回想起仍教人垂涎三尺。
越南菜受中、法影響尤其深;河粉、法包等可窺一二。當然,越南人創造了他們獨有的食法:港人最熟悉的牛肉河粉(Pho Bo),配以酸香的湯底;法包三明治(香港人叫「法式三文治」/Banh mi),夾的是扎肉、越南臘腸、番茜、蘿蔔,用香醋調味;吃最「熱氣」的燒烤炸物,例必伴以一大籃鮮菜(生菜、薄荷葉、九層塔、小黃瓜等),呷一口冰凍的「齋打」(冰鎮綠茶,多是烏龍茶,Tra da),下一下火。
除「齋打」外,越南人最常喝的是越南咖啡(Ca phe)和各類冰品(Che Lanh):越南咖啡是冰鎮的濃黑咖啡(若要喝有奶咖啡則要「咖啡雪窿」,Ca phe sua nong),如外國人一樣,是早餐必備的;冰品則可能是「中式糖水」(龍眼、蓮子、棗、雪耳等,Che sen lanh)或五顏六色的粉條(Thach nhan)加奶和刨冰。
由於越南長年處於炎熱狀態,這些冰類製品 – 連同水果、涼粉、雪糕(Kem da) – 便是越南人消暑恩物。這些「恩物」在街邊檔到五星級酒店都有供應,只是價錢和衛生程度不同而已:以珍多冰為例,雅潔的食肆賣約 HKD10 一杯,而街邊檔可能只賣 HKD2 一杯。
畢竟,越南受外來品衝擊是有的:以雪糕為例,越南雪糕冰的比例較重,所以利了意大利雪糕(Gelato)的增長,也比香港買到的便宜(HKD10 一球);但比起越南雪糕(HKD1 一筒)仍叫昂貴。
即使有天大的試食膽子,有兩條金科玉律例必遵守:一是吃保存得好的切開生果,二是喝樽裝礦泉水。
此「西湖」當然不同彼西湖 -- 香港的菜館是也(「杭州張生記」香港分店的舊址)。短期滯在,是形容吃畢後脾胃的狀態。
吃的是「商務四位套餐」。因一連串的小風波變了以下的饗宴:
西湖三小碟(分別是肴肉、三色椒涼拌和雞絲粉皮燻魚)
原盅菜膽雲吞雞炖翅
清炒河蝦仁
豆酥鮮魚方香酥鴨北京填鴨(半隻)(全隻)
咸肉白頁棠菜
生煎鮮肉鍋貼
杭州西施炒飯
桂花小丸子
另再送甜品(高力豆沙)糖水
西湖 Xihu Supreme
九龍紅磡黃埔花園德豐街1號地下
(852) 2363-6196
Q Label = city.hk, learn.chinese
不是想搞種族歧視,但「臥虎藏龍」四字,恐怕只有中國人才能駕馭得來。
有時候,吃飯的心態,還不過是「食餐飯啫」、「去個飯局啫」、「去飲啫」之類的…但看畢本篇,或許需要「停一停,諗一諗」。
啫:廣東話的助語詞。這裡有點「不屑」之意,即英文的 "Just",上三者分別為 "Just a meal"、"Just a socialization"和 "Just a feast"。諗:廣東話的「想」。
[最佳東方社區] 試論筵席現狀及發展對策
筵席,又叫燕飲、會飲、筵宴、酒筵等,它是人們為社交需要,根據接待規格和禮儀程式而精心編排的一整套菜點。因此,它又被稱為菜點的組合藝術。
一、筵席的現狀
(一)筵席的結構
筵席是一種高級的飲宴形式,與日常就餐有著明顯區別。筵席具有聚餐式、規格化和社交性的特徵,是烹調工藝的集中反映,飲食文明的表現形式。
筵席款式豐富多彩,但從它的用料上,通常需要由鮮果、乾果、冷菜、大菜、熱炒菜、甜菜、點心、飯菜、茶酒等構成。
(二)筵席的種類
中國筵席歷史悠久,是中國烹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筵席是在古時祭祀的基礎上演變、改進、發展而來的。據記載,筵席萌芽于虞舜時代,距今約有四千多年,經過夏商周三代的孕育,到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初具規模了。自秦漢開始,在商周舊制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許多宴飲花樣,眾多名席脫穎而出。如在王室中就出現了大享明堂宴、帝王登基宴、冊立後妃宴、上皇千秋宴、封賞諸侯宴、宣賜百官宴、燒尾宴、遊獵宴、會盟宴和千叟宴等等。
筵席的種類繁多,劃分標準不一。常見的種類有:
1、按地方風味分類,可分為魯式筵席、川式筵席、粵式筵席、蘇式筵席等。
2、按菜品數目分類,可分為三四席、四六席、六六大順席、九九長壽席、八八席、七星席、十大碗等。
3、按主要用料分類,可分為全龍席、全鳳席、全虎席、全羊席、全魚席、全鱔席、全素席等。
4、按時令季節分類,可分為除夕宴、端午宴、仲秋宴、重陽宴、春季筵席、夏季筵席、秋季筵席、冬季筵席等。
5、按辦宴目的分類,可分為結婚宴、祝壽宴、喬遷宴、謝師宴、滿月席等。
6、按主賓身份分類,可分為國宴、外賓筵席、民族領袖筵席、社會名流筵席等。
7、按人名分類,可分為孔府家宴、北京譚家宴、大千宴、東坡宴等。
8、按處所分類,可分為車宴、船宴、野宴、遊宴、醉翁亭宴等。
9、按名著分類,可分為紅樓宴、金瓶梅宴、水滸宴等。
10、按仿製年代分類,可分為仿唐宴、仿宋宴等。
11、按筵席的特徵分類,可分為中式傳統筵席(包括宴會席和便餐席)、中西結合筵席(包括冷餐酒會、雞尾酒會等)。
12、按筵席的規格分類,可分為普通筵席、中檔筵席、高級筵席、特等筵席。
13、按頭菜名稱分類,可分為燕窩席、海參席、魚翅席、鮑魚席、猴頭席等。
14、按風景勝跡分類,可分為長安八景宴、洞庭君山宴、西湖十景宴等。
15、按文化名城分類,可分為開封宋菜席、洛陽水席、成都田席等。
16、按名特原料分類,可分為長白山珍宴、黃河金鯉宴、廣州三蛇席、昆明雞粽席等。
17、按八珍分類,可分為山八珍席、水八珍席、禽八珍席、草八珍席等。
18、按彩蝶分類,可分為喜慶宮燈席、金杯閃光席、龍鳳呈祥席等。
19、按少數民族分類,可分為蒙古族全羊宴、朝鮮族狗肉宴、赫哲族鰉魚宴等。
(三)筵席的現狀
中國烹飪源源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素有“烹飪王國”之稱、“吃在中國”之說。
由於受傳統觀念影響,人們在製作筵席時往往不考慮它的內部結構,只重視筵席排場、闊氣,這就容易導致菜多量大、鋪張浪費和營養結構不合理現象的發生。其具體表現如下:
1、“虎頭蛇尾”,捨本逐末
冷菜的質和量超過了熱菜,“三板斧砍過後再無真招”。菜肴偏重於花色,忽視了菜肴的靈魂——味。
2、喧賓奪主,比例失調
熱炒菜與大菜分不清,大菜不大,熱炒菜不小,主次不分,各自為政。
3、重葷食輕素點,不顧營養
主人不顧自己的經濟實力,慷慨解囊,大魚大肉的上,忽視蔬菜、豆製品、麵點,筵席的菜點主要或幾乎完全是由動物性原料和山珍海味組成。在普通筵席中,脂肪的熱能可高達總熱量的60%左右;高級筵席的蛋白質可高達40%左右,而碳水化合物在兩類筵席的熱能不足20%,這就造成筵席菜肴的脂肪比例過大,碳水化合物過少,三大營養素的營養結構不平衡。
4、“有名無實”,附庸風雅
明是中檔,偏充高檔,眼高手低,力不從心,把東西南北古今中外的名菜亂翻花樣,生硬地拼湊在一起,搞出的東西四不象,這與筵席要求大相徑庭,令人啼笑皆非。
5、圖排場,講闊氣,菜品總量失控
主人為了顯示熱情好客,往往要在筵席中安排足量的菜點,並且在就餐後有大量剩餘。尤其是在公款宴請時,更是大吃大喝,給國家造成經濟損失。
6、就餐形式不夠合理
在筵席上,眾人同夾一盤菜,再加上互相讓菜,難免會造成病菌或疾病的交叉傳染。
二、筵席的發展對策
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筵席也在按照它本身的規律發生著變化。為了滿足人們對筵席提出的科學、營養、衛生等要求,我們必須對筵席結構進行改革。筵席結構改革要遵循它的內部規律,本著繼承、發揚、開拓、創新的原則,處理好繼承與創新、普及與提高的關係,讓筵席富有時代特點。具體做法是:
(一)提倡繼承中的創新
縱觀筵席的發展,既有它的歷史延續性,又有它發展的階段性。對我國古代一些著名的筵席,如滿漢全席、全羊席、全素席、野味席、燕窩席、魚翅席、海參席等,我們要從中吸取精華,在繼承中創新,賦予它新的生命。例如,人們從清代的全羊席(又名全羊大菜)得到啟發,到現在為止,已製成了全龍席(鱔魚)、全鳳席(雞)、全虎席(豬)、全麟席(鹿)、全鴨席、蛇宴席等等,使筵席品種豐富多彩。
(二)提倡合理營養
合理營養就是全面地提供符合衛生要求的平衡膳食。
我國的傳統筵席,只注重菜點的形和味,而忽略了它們的營養組成和配合。現在,我們在設計筵席的時候,就要以營養學為指導,既要發揚筵席的傳統特色,又要提高整個菜點的營養水平,達到合理營養。具體做法是:
1、廣泛取材,精心製作
由於氣候、土壤等條件的不同,各地的物產都有自身的特點,而每一種烹飪原料在營養上也各有所長,各有缺陷,只有選擇多種烹飪原料(在選料時,應儘量選擇當地的優質原料,除選用雞、魚、肉、蛋類以外,還應選擇內臟類、豆制類、食用菌類、蔬菜、瓜果等),在營養上取長補短,相互調劑,才能改善和提高整席菜肴的營養水平。
2、科學配菜
配菜是菜肴製作過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是實現合理營養的重要環節。配菜要講究科學。
在設計筵席時,首先要考慮到就餐者的生理需要。如就餐者有高血壓、冠心病,在給他們配菜時就不能選用高蛋白高脂肪的原料(如肥肉、內臟、蛋黃之類),而應選用含鈣、磷、維生素較多的蔬菜、瘦肉、蝦米等搭配,如雞絲燴菠菜,這樣既營養豐富,又有利於身體健康。
一盤菜的營養價值是由主料、調料、烹調方法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在傳統筵席中往往是“主多輔少”,葷重素輕。為了提高菜肴的營養價值,在配菜時,要適當調整主輔料的比例,多配一些素重葷輕的菜肴,以達到平衡膳食的目的。
3、重視羹湯、麵點的營養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筵席習慣是“喝酒吃菜”,一桌筵席要設計十幾道甚至二、三十道菜,而主食只有一道,點心更是可有可無的。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在羹湯、麵點上下工夫。
俗話說,“吃飯先喝湯,不用找藥方”。在筵席的開始,設計一道可口的羹湯,是符合飲食科學的。為了彌補人體攝糖量的不足,還應根據筵席規格,設計1至2道點心或小巧玲瓏、造型別致美觀、味美可口的風味小吃。主食以花卷(標粉)、麵條、大米等佐食,以儘量滿足人體需求。
另外,配菜還要考慮到就餐者的年齡、性別、職業、身份以及季節的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到人體熱量的消耗、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飲食心理狀態。
(三)提倡分餐制
分餐制是在現行的進餐方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大體可分為以下方式:
1、單上式
所有菜點都是每客一份,無論是冷菜、熱菜還是點心、水果。在每道菜上桌前,由廚師或服務員按每客一份裝盤或小碗,然後按上菜順序上席。
2、分餐式
在餐桌上擺上公用筷、勺,由主人或服務員將菜肴分給客人食用(整雞、整鴨等大型菜肴,應事先由廚師改刀後碼成原形,大盤上席再分)。
3、自選式
在每位就餐者面前擺上兩套筷子、湯勺和一隻小湯碗,其中一套筷子、湯勺供客人食用時使用。菜點仍按傳統方式上桌,餐桌最好是帶轉盤的圓桌,把菜點放在轉盤上,由主人和服務員轉動轉盤,供客人根據自己的喜好、食量,選取適量自己喜食的菜點。
(四)提倡“以所長之菜”的風味待客
筵席要講究色、香、味、形,要以“味養”為主,充分發揮“風味”在筵席中的作用。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由於氣候、物產和風俗的差異,各地區人民的飲食習慣和口味愛好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大致形成了“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的格局。把不同的風味適當應用在筵席之中,便能使筵席豐富,形式新穎,並富有地方特色,形成筵席百花齊放的新局面。
如濟南風味筵席:
冷菜:熗蝦餅魚鬆、銀魚拼海蟄、鹽水蝦拼芹菜、開洋拼螺片。
熱菜:糖醋鯉魚、奶扒魚翅、德州扒雞、醬燒全鴨、清湯魚肚、銀耳菊羹。
點心:高湯水餃、金絲面、水果。
(五)提倡“四菜一湯”
早在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就提出了筵席“三反對三提倡一注意”的主張。其中之一是反對食前方丈,多盤疊碗的“悅目之食”,提倡視廚力而行,以四五味待客為宜。
“四菜一湯”的配置是強調四個大菜在整桌筵席中的主導地位。近年來,改變傳統的筵席方式,用四菜一湯為主要內容的筵席方式來招待賓客,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幾份外國國宴的菜單值得借鑒:
一是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宴請中國領導人的功能表:烤麵包、鴨肉清湯(法國風味)、比目魚卷、特製牛排添黃醬、黃油土豆、菊苣沙拉、特製杏子凍和點心、咖啡。
二是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宴請中國領導人的功能表:海味拼盤、仔雞、烤番茄、青豌豆、冰凍檸檬精。
三是英國女王宴請中國領導人的功能表:熟蛋蘆薈、燴雞和雞肝、炒飯,配菜有胡蘿蔔、菠菜,甜食為雞蛋布丁,另有草莓、乳酪。
(六)講究餐飲文化,塑造筵席品牌
從古至今,我國非常重視餐飲文化。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皇壽筵”以飲九杯壽酒為序,把菜肴等和文藝節目有機地組織起來:
⑴第一杯酒:唱歌、奏樂、獻舞、祝壽。
⑵第二杯酒:同上。
⑶第三杯酒:演雜技百戲。下酒肉、鹹豉、爆肉、雙下駝峰角子。
⑷第四杯酒:演雜劇。上菜:炙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
⑸第五杯酒;琵琶獨奏、兒童舞、演雜劇。上菜:群仙炙、天花餅、太平吡咯、乾飯、鏤肉羹、蓮花肉餅。
⑹第六杯酒:足球表演。上菜;假黿魚、蜜浮酥捺花。
⑺第七杯酒:女童採蓮舞、演雜劇。上菜:排炊羊胡餅、炙金湯。
⑻第八杯酒:群舞。上菜:假沙魚、饅頭、肚羹。
⑼第九杯酒:摔跤表演。上菜:水飯、簇丁下飯。
以上既反映了宋王室驕奢淫逸的生活,又反映了筵席與文化有機地結合。
講究餐飲文化,塑造筵席品牌,我們不妨進行以下的嘗試:
⑴以運河飲食文化為紐帶,借南水北調之際,大力發展運河宴、金瓶梅宴、水滸宴、微山湖魚宴、乾隆南巡大宴,使魯菜流向大江南北。
⑵因地制宜塑造筵席品牌。如在山東曲阜,深入開發“孔府宴”系列,認真研究孔府家宴、喜宴、壽宴、便宴、如意宴等“孔府宴”的時代要求,使其貼近大眾;在山東鄒城,可以挖掘整理“孟府宴”系列;在省城濟南,可以挖掘整理“名泉宴”系列;在山東濰坊,可以挖掘整理“板橋宴”系列等,塑造當地的筵席品牌。
綜上所述,筵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要走大眾化、多樣化、多變化的道路。筵席改革要本著繼承、發揚、開拓、創新的原則,使筵席跟上時代的步伐,富有時代氣息,更好地為改善人民生活、增強民族體質以及國際友好往來服務。
附:主要參考資料:
[1]陳永清,《筵席知識》,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2]陳光新、王智元,《中國筵席八百例》,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相關鏈結】
老濟南的宴席場面
古城濟南的宴客風俗,多沿襲傳統。20世紀30年代成書的《濟南大觀》所記“中餐宴會”的排場是:
主人宴客,有在家,有假飯莊者,以整席之肴饌餉之。屆時,主人應先到,以便迎迓。被邀客人後至。奉茶,讓座。俟客齊,按客次序,送酒,聲請入席。其向外方,位之左為首,坐右為次座;左為三次席,之右為四座,其餘以次遞推,以最末之一座為主座。讓坐畢,飲酒,猜拳,舉箸勸食。席終用茶。客向主人致謝而去。
在大飯店裏舉行的宴席雖然各有特色,但一般也有通行的定例:先上涼菜,再上大菜,飲酒之後吃飯。
一位老廚師至今還能憶起當年大宴席的具體場面。這是一個在夏季舉行的宴席:
先上涼菜“拼八寶”,也叫“四雙餅”,用8寸盤,一盤放兩種,8種原料,8種口味,每盤一葷一素,色彩要合理搭配,擺放整齊。飯店裏以涼盤為“開場白”,代表飯店的面貌與水平,儘量做得好看好吃。所以,稍大的飯店都設有專做涼盤的碟子房。
此後上菜的順序是一個“大件”跟隨兩個炒菜“行件”,中間穿插湯菜和點心。
一大件:一品燕菜(廚師稱燕窩為“燕菜”)。清湯銀耳,或奶湯銀耳。兩行件:煎靠蝦段、油爆雙脆。
二大件:扒魚翅。兩行件:幹焙雞鴨腰、宮保雞丁。
拴腰點心(居四個大件的中間,因此叫做“拴腰”):綠豆糕、炸酥盒、涼糕、麻團。
三大件:烤鴨。兩行件:雞絲蟄皮、糟煎魚片。
四大件:松鼠桂魚。兩行件:釀銀瓜、杏仁豆腐。
其規矩是魚菜放在最後,接著是甜菜,上過甜菜,顧客便知道菜齊了。
宴席上的飯有米飯、麵條和水餃,俗稱“老三樣”。另外還有花卷、三鮮燙麵餃等。稀飯是冬天小米粥,夏天綠豆湯。上稀飯要擺上白糖。
結婚的喜宴,涼盤要上“龍鳳呈祥”、“鸞風和鳴”等吉祥拼盤;三大件要突出整雞、整魚、瓦塊肉。
壽宴上必有壽桃,最後吃長壽麵。有錢的人家要上桂魚,討個大福大貴的口彩。上涼盤時要上“壽比南山”和“松鶴延年”拼盤。
不愧是「最佳東方社區」。
Q Label = learn.chinese
原本「聯記漢堡包」的位置,變成「聯記川王」。
外賣紙是寫「聯記川王濃湯米線」的,但門面卻寫「聯記川王米涼粉」
「聯記川王」基本上是一個小食卡,放了兩張摺檯在旁邊。賣的,是誘人的、老闆娘大鑊即炒的四川麻辣小吃:口水雞、龍抄手、夫妻肺片…最教人樂道的,還是幾乎在香港未見的四川涼粉:
Q Label = DiNinG.Hk, learn.chinese
來,正正經經的還大家一個食評好了。這碗不經眼的叉燒飯,流落在電車路的一旁。此時飯市已過,端來的,仍然是碗熱騰騰的白米飯,煞是感動。叉燒是無火雞(黑焦)、軟帶濕潤的那種;被勻稱地鋪在軟熟的熱飯之上。
淺嘗一口,叉燒仍是暖的(不是被熱飯烘熱的那種暖,是真真正正的由內至外散播出來的熱力),肉汁仍是有的,汁亦並不是甜的。 教人醉生夢死的,還是在齒甲間留下的…
是南乳的醇香,抑或是豬油撈飯的奇香?
最終想到的,竟是那嚴冬窩在手中、暖在心中的八寶臘味飯(多臘肉、無臘腸的那種)。
Q,誠而被迷惑了。
想想剛才兩位師傅合力扛出來的原隻燒乳豬,翻翻那今天一眼也未瞥過的餐牌。揉一揉眼睛…不是眼花吧?
那霎那間的感動,這霎那間的滿足,才不過十二塊。
永安燒臘飯店 Wing On Roasted Meat Restaurant
香港西灣河筲箕灣道108號地下
(852) 2560 3135
Q Label = DiNinG.Hk, learn.chinese, old.hongkong
善變,是香港人的天性,亦是香港人的本性。
試想想,如果 Kripsy Kreme 不弄健康的甜甜圈(冬甩/Donut),如果麥當勞今個夏季不弄大熱金色甜品,星巴克不推出只差 30 卡路里但又收貴你的輕甜星冰樂(Frappucino),「死狀」便尤如「各大亡魂」般一樣轟烈,一樣慘不忍睹。
以上食店有何共通點?除了來自美利堅合眾國之外,它們都是連鎖的喔。
美國人可愛的,不是在國際上的卓越成就,不是在世界上如何舉足輕重,而是他們在遍佈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時候,最不善變、最不會變,最不肯變,亦不知要變:NewsCorp 的資訊封鎖、迪斯尼化(Disneyfication)的經營之道、以至最普遍的餐飲零售業的連鎖制度,無非是用來安撫一下思鄉情意結,來一個「大石砸死蟹」,重錘出撃,賺你一個措手不及,再建立一個迄立不倒的江山,即 America is everywhere,或者 Everywhere is America。
因為,他們沒有安全感 -- 他們很需要「家」的感覺。
文化人經常性、常規性地把傳媒資訊壟斷、大企業如何背後剝削作為評撃對象,老實說,評者多,評之入肉者少。這些的文化現象,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大石砸死蟹」-- 有供、必有求。粗暴地說,世界從來就是要一個 the most efficient solution,而不是一個 the most effective solution:the most effective solution 永遠不是一個 the most profit-maximizing solution。
如果美國人在資本制度得為其道下而弄出如斯得為其道的制度而遭受評撃的話,老實說,不公平:要是這樣的東西是如此罪大惡極的時候,為甚麼人們要仿傚?為甚麼不被廢除?要是世界上真的存在一個 more profit-maximizing solution 的話,這些制度,終有一天會變成過去的 -- 只是時間上的問題,正如現代科技發展,是前瞻而不能預料,回首而不能想像的。
如果這些制度真的如是這般的罪大惡極的話,為甚麼沒有人走出來評一評真假永和豆漿和新旺茶餐廳在世界各地開得如雨後春筍,為甚麼沒有人走出來評一評香港的月餅老婆餅菠蘿包雞尾包奶茶蛋撻如何「向世界出發」?
老天,這樣一寫,又給捱罵的了。
想出這麼多狗屁不通的狗屎垃圾,全因一塊亳不乾孫的 Famous Famiglia Primavera:為甚麼 Famous Famiglia 要開在香港國際機場內?正如為甚麼 Burger King「回歸」的時候,要開在香港國際機場的禁區之內?
要小試牛刀、看看有多「吸客」?
多國際遊客、分散投資風險?
抑或看看香港傳媒如何胡亂吹噓追捧、十個有九個也不知道 famiglia、fresca 和 primavera 的原文和分別的時候,如何重覆又重覆地、「過江龍」又「過江龍」地報道?
連鎖的最大好處,莫過於品質管理(Quality control),令全球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咱家品牌的出品,都有一定程度的 uniformity,給予一種 security,一種安全感,一種在家的感覺。當然,各地的濕度溫差、不同產地的來貨、當地人民的喜好味道胃口,足以構成千變萬化的 deviations
當然,有其優必有其壞。不寫了 -- 寫了反覺累贅。
「家」的感覺,是一種很複雜的 cultural combination:如果披薩不如 American portion 的大塊、味道不如草根的 raw,披薩不能被捧在手中大口大口地嚼的話,哪來這種美式 feel like home 的感覺?
算罷,一切也是賣個感覺而已 -- 正如我們永遠吃不回泰昌蛋撻未發跡、未被傳媒追捧之前的味道一樣。
Famous Famiglia
香港國機場2號客運大廈翔天廊6樓6P095店
(852) 3197 9445
http://www.famousfamiglia.com/
Q Label = city.hk, DiNinG.Hk, western.GO
最近迷上的一本雜誌。一邊把雜誌的名字挑空,另一邊把法包「提」起來…不僅如此,內頁衫褲鞋襪也用薑餅人/烘焙餅乾做個主題…還有一個 10 Ways to Eat a Bauguette 的 feature…(緊記,它還只不過是本以時裝為主的雜誌來的)
橋唔怕舊,最緊要受:老友,你搞到我好肚餓。
它是誰?今期新加坡 BreadTalk 贊助的 Catalog Magazine
Q Label = foodie-freebie
有問:為什麼Q開二釐館,十之有九均與茶餐廳冰室無關的呢?
Q其實是一個「鴛不離手」的人,若然Q天天也寫舊式茶餐廳的話,恐怕Q未寫厭,大家先看膩。
廣東話中的鴛鴦的「鴛」,跟「煙」近音
Q亦曾經發過毒誓,寫茶餐廳,除非寫「外傳」,就只會寫「舊到癲」的那些。 今天寫的,不單是「舊到癲」,更是「舊到 short」:
廣東話的 short,比「癲」更甚
西環尾的堅尼地城,因香港第七任港督堅尼地(Arthur Edward Kennedy,舊稱堅彌地)任內所填的一片地而得名。連西上環一帶,為香港開埠初期最多華人聚居的地方(那時已經算是發放到邊疆了);又因其位置狹長而較市中心(CBD,即政經中心命脈)偏遠,因此發展得比較緩慢,焚化爐﹑水泥廠﹑工廠、廢物處理中心等相繼在此興建。 堅尼地城另一特色,就是其海旁路並不如其他海旁路一樣命名 --「堅尼地城海旁」直譯自「Kennedy Town Praya」。
當然,政府經年大興土木,praya 已不再是 praya 了
「遠逵」座落在堅尼地城電車的終點站,是一改動成茶餐廳的士多(同辦館/民營小商店),陳設簡陋(還是樓梯底潛建出來,用摺檯摺椅紙皮石的)。賣的,都是「家常飯」和一般茶餐廳的簡餐,以慰勞苦大眾的歇息聚腳地:每位老街坊、老前輩都叫「紅衫魚,落小點糖」,除了證明紅衫魚(客飯,HKD15 連湯)是其撚手小菜之餘,每份亦是即叫即煮。
餅食呢,則甚為粗糙 -- 粗糙得不像來貨,但店的簡陋程度,又教人難以相信是咱家焗製…
特別的是,一般茶餐廳只會選擇性地供應切片合桃蛋糕(sliced cake)或合桃杯戟(cup cake),但這裡兩樣都有。手中的蛋撻(HKD 2),甚為「醜陋」:起泡的曲奇餅底(如蛋散上的油泡)、坍下來的蛋漿…一口,驚覺蛋漿仍帶溫熱(但肯定不是從恆溫箱中拿出來的)之餘,曲奇餅底並不溢口,少少鹹得來,還略帶鬆化。
呷一口濃普洱味的熱央(「熱鴛鴦」的暱稱簡寫),透過歲月消磨的膠片看看外邊的世界,垂垂的老調,不其然的再次代入於那個年代…
遠逵士多
香港西環堅尼地城吉席街70號誠泰大樓地下
材料:
牛尾一盒(約五~六塊)
開到夠期的紅酒一枝
胡蘿蔔一條
馬鈴薯一個
洋蔥兩個
茄膏一湯匙
製法:
(一)先把牛尾洗淨,用紅酒浸一個晚上(紅酒須覆蓋牛尾);
(二)各材料洗淨備用;
(三)胡蘿蔔、馬鈴薯切件(三角形)、洋蔥切絲;
(四)起鑊把洋蔥炒香,煎一煎胡蘿蔔、馬鈴薯;
(五)把所有材料同置煲內,以猛火煮 20-30 分鐘,再轉細火燜 1-2 小時。
後記:
(一)事出一枝「過氣」紅酒才弄此味;如平日製作,用廉價的紅酒就可以
(二)如想弄「健康版」的紅酒燴牛尾,有以下幾項可看看是否合用
.一日前先白烚牛尾,置涼後牛油(牛的油)會浮面(容易去油)
.可改用橄欖油,但鑊不能太熱
.用蕃茄(兩至三隻)加鹽花而棄茄膏(但賣相會糊一點)
(三)想吃啖啖洋蔥,可只把洋蔥切半(食譜中洋蔥經燜煮後已溶掉了~)
(四)熄火後焗 15~20 分鐘會令牛尾更入味。
Q Label = CoOKiN', western.GO
相機在手,欲罷不能:記07年07月07日紅隧九龍入口一幕 --
乘客手上其實還有枝香水百合。
目送它的離去…
若不是「紅隧」(紅磡海底隧道),若不是「紅的」(香港市區計程車)…
這裡是香港?
朋友,小心駕駛。
未打開下午茶的菜單,已感覺到「別理我」三隻字的存在。
The Sweet Boxset(甜品盒/甜品丼)有:
.Almond-based + cocoa-based biscotti(意大利硬餅)
.Caramel pecan pie(焦糖胡桃派)
.Champagne truffle(香檳松露巧克力)
.Tiramisu(提拉米蘇)
.雪糕巧克力粒
.伴碟:Apricot(杏脯)
提拉米蘇的 wine+espresso base 不夠,令 ladyfinger(手指餅)比較乾;貴為喜來登的招牌甜品,當然不俗(至少好過 tea set menu 上、鄰座要的 panna cotta(意式奶凍)、青瓜三明治和芒果椰子蛋糕!)
焦糖胡桃派也不膩:其實是有杏仁、開心果等的果仁派。
連伴碟的杏脯也不俗:濕潤、不硬,也不太甜。
服務嘛,一言已蔽之:攞你命三千。
視佳廊 Sky Lounge
九龍尖沙咀彌敦道20號香港喜來登酒店十八樓
(852) 2369-1111
http://www.starwoodhotels.com/sheraton/property/dining/index.html?propertyID=482
Q Label = DiNinG.Hk, western.GO
最「地道」的香港自助遊指南,莫過於出自香港人手筆,又有別於一般旅遊指南手冊的出品吧。
Q這在裡記下的,當然只是香港的一小部份 --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用三天當然可以遊遍「官方」的旅遊景點;倘若要真真正正的感受香港的本土文化、本土氣息的話,老實說,恐怕在香港呆上一年也不夠。
香港自助遊之所以叫「自由行」,是因只要憑雙程證進入香港,在有效期內,遊客可在境內「自由的行」,沒甚麼特別的限制的。不論透過陸路、水路或是空港進入香港,關口、尖沙咀天星碼頭等均有香港旅遊局的小冊子和地圖可以參考。
八達通
一般人會建議一到香港便要買張八達通卡(成人 HKD 150,小孩 HKD 70,HKD 50 按金;像國內的 IC 卡,離港時可退按金及卡內餘額,但三個月內退便要收 HKD 7 的手續費)或從香港國際機場乘機場快線往市區,其實的要因情況而定,舉些例子:
(一)如果下榻尖沙咀東、紅磡區內酒店/旅館的話,可選乘機場巴士 A21 號(HKD 33 單程);雖然可能要走幾步路,但怎算也比機場快線轉免費的接駁巴士便宜!(單程 HKD 100,往返 HKD 150)
(二)要是只用一天時間在香港、九龍多個地點逛,可以選購「地鐵一天乘車證」(HKD 50),日內不單可以無限次乘坐地鐵,還可以換地鐵商場內的折扣券。(香港地鐵票 HKD 4 元起步,過海線(如尖沙咀、旺角過中環、灣仔、銅鑼灣一帶)單程便要動上 HKD 11,自己算算好了)
當然,使用八達通卡有它的好處:除可在地鐵使用外,也可以在所有巴士(九巴、新巴、城巴、新大嶼山巴士)、火車/九廣鐵路(東鐵、西鐵、馬鐵、輕鐵)、渡輪(天星小輪、新渡輪)、電車、山頂纜車、便利店(OK、7-11)、超級市場(惠康、百佳、華潤)、快餐店(大家樂、大快活、美心、麥當勞、肯德基、吉野家…)、麵包店(美心、聖安娜、超群、大班、東海堂、榮華、恆香…),甚至街邊的自動販賣機也用得上。
要看的
香港最悶蛋而又最多不是香港人出沒的地點,首選香港迪士尼樂園、金紫荊廣場(喔,給爬過頭了!)、星光大道、太平山山頂、旺角的女人街(咳咳,其實有很多店也是國內人開的)、海洋公園(其實本地學校定期會辦團到那兒參觀,所以能見到香港人(的小孩)機會蠻大)和佐敦廟街。下面這些則是比較「另類」的:
(一)中環皇后碼頭:將拆卸的港英建築(尤其是皇后碼頭 -- 它的清拆方案曾鬧得滿城風雨似的);
(二)中環嘉咸街、卑利街一帶:蘇豪(SoHo/荷南美食區)、荷李活道(古董街)附近,為香港舊式的露天市集,將重建成「香港老店街」…在那還有幾家中區唯一剩下的露天大排檔(水記、波記)呢!
遠一點的還有伊利近街的玉葉甜品(足料海草綠豆沙、西米多過椰汁的椰汁西米露)、九記牛腩對面的勝香園(茄牛通、雜麥多、油檸麥脆脆)…唉,想起也覺得肚子餓了!
(三)深水步北河街、長沙灣青山道一帶:黃金商場/高登電腦商場、鴨寮街(男人街)、福榮街(廉價茶餐廳、糖水舖集中地)近在咫尺,是香港舊區、面臨重建的地段;想看看「老香港」的唐樓,首選於此;
(四)屏山文物徑:西鐵天水圍站旁,為香港首條文物徑,有聚星樓(聯合國世界遺產)、鄧氏宗祠(據為香港最早而又最大規模的圍村之一)、屏山鄧族文物館(港英年代、維多利亞式建築的舊屏山警署,為香港首個以宗族命名的文物館)等;
到那的話,可順道看看天水圍(香港最大規模的「新市鎮」)、濕地公園等
(五)上水火車站、石湖墟一帶:香港境內少見的低密度平房式的建築區(當然不計上水廣場和鄰近的屋村!),如一段社區步行街,內也有不少如旺角花園街般的廉價衣物攤檔…附近的廣成冰室(「尖頂」的紅豆冰)也值得一去;
(六)香港任何一間戲院,原因有二:一、香港有很多大陸還未上畫/禁止上畫的電影;二、香港有很多大陸上畫,而又未刪剪過的電影;
希望不是碰著官涌戲院就好!
要買的
來到香港要買的,也不礙乎名牌服飾、手提電話之類的;買手提電話可以到旺角的先達廣場,雖然裡面有很多「水貨機」,但比行貨機相距可由百多塊至幾千塊;另,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鐳射、中原、豐澤)上的電器店也可以購買。
另,香港的諾基亞手電大多有全國保修的服務。
買名牌服飾嘛,也不礙乎中環的「行人天橋大串聯」(國際金融中心(ifc)、歷山大廈、太子大廈、置地廣場、娛樂行、文華東方酒店等…下雨天逛街也不怕)、金鐘太古廣場、銅鑼灣的時代廣場、崇光百貨一帶(連登龍街、金百利、東角駅、世貿中心、皇室堡、銅鑼灣廣場、銅鑼灣地帶…)、尖沙咀「海港城大串聯」(海港城、海運碼頭、海洋中心、港威大廈、新港中心…耐心逛的話,真的會逛一整天也逛不完)。
要吃的
香港嘛,好吃的可以很多:美國菜、法國菜、意大利菜、俄國菜、日本菜、韓國菜…還有口味較近的廣東菜(粵菜)、淮陽菜、四川菜…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可是,若然要真真正正的要找一味「香港菜」,著實有點難度:香港乃中西文化匯合之地,集百家之大成,變化出很多很港式的地方菜。
若然「廣府菜」也不算是「港府菜」,那「揚州炒飯」、「瑞士雞翼」、「港式蛋撻」也不是「百份百香港製造」的喔…「港式奶茶」也只不過是由英式奶茶變化出來的
那管香港吃的東西地道不地道的,來到香港便得吃…好吃 / 吃得好就成!
(其實下面的分類有點亂…但寫下的還是值得一去的)
1. 吃得豪氣
●半島酒店(尖沙咀):1928年開業,日戰時期日軍徵用為戰爭司令部及軍政廳行政總部,現為國際知名的五星級酒店 ;還有,香港的半島酒店擁有全球最大的…勞斯萊斯車隊!
●把風景吃到肚子裡(所以貴!):
.名信片中的香港(尖沙咀望香港島山頂):半島酒店(Felix)、香港洲際酒店(Lobby Lounge)、香港喜來登酒店(Sky Lounge)
.名信片中的香港(香港島望尖沙咀九龍半島):文華東方酒店(文華廳)、香港四季酒店、香港君悅酒店…較廉的有灣仔合和中心的 R66 旋轉餐廳
.居高臨下山頂景:(廉)漢堡王,(中)阿甘蝦餐廳,(貴)山頂道太平山餐廳
.香港仔魚排景:珍之宝(與及海洋公園內的某些食肆)
●國際名師名店薈萃: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NOBU InterContinental Hong Kong
.Pierre
.SPOON by Alain Ducasse
●國際名店薈萃:
.Morton's of Chicago
.Sabatini Ristorante Italiano
.Zeffirino
3. 吃得懷舊
●具建築特色的舊式茶餐廳
.美都餐室(廟街)
.海安咖啡室(上環近港澳碼頭)
●舊廣式茶樓
.蓮香樓(中環)價廉物美
.陸羽茶室(中環)門面走肖
.其他:得如茶樓(油麻地)、信興酒樓(深水步)、端記茶樓、彩龍茶樓(荃灣)、德發茶樓(大埔墟)…當然再舊、再小的也有
●舊式扒房(又稱「豉油扒房」)
.金雀(銅鑼灣)王家衛《花樣年華》在此取景;
.(平民檔次)森美(西環)、波士頓(灣仔)、金鳳(深水步、銅鑼灣)、花園(旺角、太子、北角)、第尾/大興(旺角、太子)、飛鷹(深水步)、雅士(大埔墟)
.(較高檔次)樂意(灣仔)、占美(中環、尖沙咀)、太平館(中環、銅鑼灣、尖沙咀、油麻地)
●另類港式懷舊
.大排檔:現多「上舖」至街市內的熟食市場
.冬菇亭:沙田沙角村、何文田愛民村、荔枝角汝州西街,和其他舊式屋村內
●另類西式懷舊
.La Taverna、Tivoli(尖沙咀)、Amigo(跑馬地) :港式舊式意式餐館
.莎厘娜(半山)、皇后(銅鑼灣):港式老牌俄式餐館(但皇后現在年輕化了不少)
.半島酒店大堂茶座、露台餐廳(淺水灣):吃個英式下午茶算嗎?(不知何時也「變成」香港文化了)
4. 港式的
●街頭小吃(甚麼咖哩魚蛋臭豆腐的)
.旺角西洋菜南街一帶
.旺角花園街/弼街交界
.銅鑼灣登龍街/渣甸坊一帶
●茶餐廳 / 餅店(菠蘿包、雞尾包、蛋撻、奶茶、鴛鴦固然不可少)
「名牌」
.檀島咖啡(中環、灣仔、青衣、將軍澳、機場)
.泰昌餅店(中環、旺角、觀塘)
.翠華/合發茶餐廳(多得也不知有多少間分店!)
.中環:蘭芳園、樂香園(蛇竇)、永樂園
.灣仔:快樂餅店、金鳳茶餐廳
.旺角、太子:金華冰廳、明華餅家
●純喝茶(廣式茶樓、粵菜,其實港九新界各大小茶樓也有俱應)
.(貴)鏞記酒家(中環)、福臨門(灣仔)、富豪(銅鑼灣)、港灣一號(灣仔)、嘉麟樓、唐閣(尖沙咀)
.(中)益新美食館(大坑)
.(廉)比比皆是
.(連鎖)美心、富臨、鴻星、明星、金龍船
●雲吞麵/餛飩麵:
.麥奀記(中環)
.羅富記(中環)
(待續)
Q Label = 背包族走天涯, 茶餐廳崇拜, city.hk, DiNinG.Hk, learn.chinese, old.hongkong, western.GO
除了被誤認作日本人、韓國人、新加坡人…甚至越南人之外,在國內,Q卻只會被誤認作山東人 -- Q 酷愛包子和饅頭的程度,足以教人咋舌。
總是在人家「落場」的時間才來,某程度上總預期著畢太太給Q同一個答覆:
「包子還在做呢,你晚一點才過來吧。」
山東大包(前)、山東素包(後)
山東大包在香港比較可以吃到的機會比較少:工序比較多,價錢賣不高,且會吃的比較少。印象中只有鹿鳴春和泰豐廔會弄(還有一間在銅鑼灣的,可是忘了),還要預訂才有得吃。
即叫翻蒸、麥粿形的山東包子,有粿粒般大的肉丁、冬菇丁、粉絲、木耳、大蔥、大蒜、香菜、黃芽白(抑或娃娃菜?)。整個大包的味道,鹹多於甜,麵醬也剛好,不太鹹…著實畢先生「太輕手」了。
不知何故,竟聯想到海派的四喜烤麩。(見下文)
山東素包的味道也不錯:看來亦相當足料吧。
要吃的還有自己揉麵、(多數)一小時內包的山東鮮魚水餃、京香韮菜鮮肉水餃、北京羊肉水餃等。
其實,山東並沒有香港人所謂的「山東大包」的。
京香餃 Home Town Dumpling
香港半山堅道102號地下
(852) 2517-0969
另,看到一篇有關「烤麩」的文章,蠻有意思:
Q Label = DiNinG.Hk, learn.chinese
世間上最難纏的,便是女孩子的嬌嗔 -- 對男孩子也是,對女孩子亦然。
因一個女孩的嬌嗔,Q再度踏足這間印象不大好的店。
雖然佈置高雅,但並不代表坐得舒服:一件應粗不粗、應幼不幼的 Chestnut Cake,一杯壽命只得五分鐘的埃塞俄比亞/伊索比亞咖啡(Ethiopian Coffee),一次又一次漏單…再加上吃了多次閉門羹之後的一個爽約,終結了是次飲食之旅。
agnes b. 可能對香港情有獨鍾,可是,Q對香港的 agnes b. 難以情有獨鍾。
連 le pain grille 在內,香港已有不少 agnes b.「世界唯一」的專門店,如 FLEURISTE(花店)及 la Maison sur l'eau(旅遊概念店),另還有 agnes b. CINEMA!、agnes b.'s librairie galerie、agnes b.'s sponsorship...
agnes b. le pain grille
香港銅鑼灣禮頓道111號地下(la Maison sur l'eau 低層)
(852) 2577 2718
Q Label = DiNinG.Hk, western.GO
英國菜沒有深度,幾乎世界公認 -- 分別可能只在於「最沒深度的」到底是英國、美國,抑或德國。
英國菜,想來想去,不礙乎 Fish and Chips 伴以很多啤酒、一個很 heavy 的 breakfast、一個很標準的「常餐」(前菜、主菜、甜品)…就連主菜也來一個鐵三角(肉、薯、菜)。其實早餐也是不礙乎肉薯菜再加多一份肉薯菜,那…早餐即謂「常餐」,但常餐又不及早餐。 英式早餐,份量之巨,份量之多,蛋之變化,多(士)之變化,難怪一天只能吃一餐,一天情願吃這餐 -- All-day breakfast 是也。
若用法國菜、中國菜作一個比尺,英國菜當然沒啥深度;但當炸魚薯條榮升成「英國國粹」的時候,那「小吃變上菜」的台灣和新加坡,何嘗又不是一樣?
可憾的是,英國人跟中國人(尤其是香港人)一樣,一樣媚外:兩地最出色的餐館,也不是 / 不算是做本地菜的
1. 所有落地番邦菜總會受本土文化影響,已跟其原形不一; 另,粵菜、飲茶跟「香港菜」能劃上等號嗎?有點懷疑
2. 除非香港想仿傚新加坡,仿傚到一個地步是要把菠蘿包變成「區包」吧
(「港式菠蘿包」、「港式奶茶」等,老早在世界各地成巷成市,備受追捧)
另,北京做得最出色的不一定是京菜;上海做得最出色的也不一定是本幫菜…
一個菜系,烹調簡單,味道簡單,就是罪過嗎?
如果味道搭當得宜,材料新鮮得宜,又有何不可?
唯一罪過的,就是掛羊頭賣狗肉,自抬一下不值一哂的身價。
英國菜,從來都只是 too simple 而不是 too naive -- 除非遇到一個食不知味的食客。
Q Label = city.hk, DiNinG.Hk, western.GO
不知何時,鳥結糖(Nougat)變成「悉尼手信」。
(悉尼又好,雪梨又好,別正字了…哈!)
Q字頭的土炮由始至終都覺得兩者風馬牛不相干,「大纜都扯唔埋」…直至發現「悉尼手信」原來是「悉尼(唐人街)手信」。
「鳥結糖」並不是「了結糖」(廣東話同音),只是「扭結糖」的美名。鳥結糖,國內又稱「牛軋糖」,「相傳」是中國「發明」的。
其實啥發明不發明的,每一個地方總會有相似而不盡同的產品吧…別來那一套「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了。(雖然Q非常重視祖國文化!)
言歸正傳,國內的牛軋糖,相傳是明朝舉人商輅把有麥芽糖、花生、米殼等的捏成牛的形狀而得名;單憑這點…似乎這個(根本)沒有牛奶的牛軋糖,跟香港人熟悉、有牛奶的鳥結糖不相同。(似乎國產「大白兔」還較近似些)
現在的鳥結糖,通常切成條狀,包裝時先裹一層米紙,方便進食。
好吃的「鳥結糖」,可以有很多:澳門的 Cherikoff(車厘哥夫)、西班牙的 turrón、意大利的 torrone、德國的 schmelz-schokolade(維也納鳥結糖?)、部份中東的 sesame halva…(好像台中那邊也蠻盛的)
但好吃的「香港鳥結糖」…好像「明星三缺一」似的。
皇后餅店?太普通了吧。
其實心目中只有一間 --
這間在愛民村的分店,(至少)已踏進第二十個年頭。認識它的時候,斜對面還是「小朋友樂園」、「民天酒樓」,「麗斯餐廳」仍是高級餐廳的年代。
註 1:「小朋友樂園」是舊式「歡樂天地」、「美國冒險樂園」的迷你版,規模不及現在美國冒險樂園的二十份之一;八十年代時,那裡還有碰碰車玩…非常誇張
註 2:「民天酒樓」在開村時期已經存在,格局跟現在油麻地的德如酒樓相近(有超巨型水晶吊燈);與小朋友樂園為鄰,亦與小朋友樂園一樣,大概是在 1997-98年間,香港受亞太區金融風暴所影響而結業。該址現已轉了三、四手,但人流始終不及「愛民大酒樓」、「民天酒樓」並存時的光輝歲月
註 3:「麗斯餐廳」,愛民村唯一的西餐廳,曾是區內高價西餐廳。餐牌、價格的「十年如一」,力證它由盛變衰:「麗斯」已於2003年間結業。該址…托領匯之「鴻福」,現為大快活
這裡的鳥結糖,不用真空包裝,不用放入冰櫃,也沒有有效日期:(一)它的鳥結糖日日新鮮製造;(二)有米紙的關係,似乎溶化不是一個「大問題」(當然,建議放在陰涼處);(三)這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 哼哼,反正你們不消三兩天便吃清光,「有效日期」幹啥?
這裡的鳥結糖,不甜不膩,是較煙韌、少巧、花生軟中帶脆的那一種;十年前如是,十年後亦如是…只是不明白它為何老是把包裝紙翻轉來摺疊。
只希望它不會有朝一日,消失風雨中。
新雄雞麵飽公司(總店)
九龍觀塘牛頭角道 249 號舖
(852) 2758-1550
新雄雞麵飽公司(分店1)
九龍何文田愛民村愛民商場地下G5B舖
(852) 2714-7250
新雄雞麵飽公司(分店2)
九龍何文田愛民村愛民商場1樓F20A舖
(852) 2714-7250
Q Label = city.hk, DiNinG.Hk, learn.chinese, old.hongkong, western.GO
是次「反轉日本鐵道之旅」 ,就以「反轉日本鐵道便當之旅」作個小結吧。
除了立時吃在肚子裡的東西外,唯一買給自己的,便是…
鐵路便當其實不是啥特別的東西。說穿了,便是一個飯盒。日本人的便當可分為「溫暖牌」(家庭で作る手作り)和商品式(市販される)兩大類,也有相關的歷史。跟台灣的鐵路便當、國內的車卡盒飯不同的,當然是其賣相和令人眼花撩亂的程度(尤其是在東京的車站,各地的便當都有):
東京上野駅商店內
日本人對便當的嚴謹程度,從他們的「駅弁屋」(日本鉄道構內営業中央會公式サイト)的成立而略知一二。
當然可不能要求到「松花堂弁当」水平的便當,但一般餐廳、外賣的「仕出し弁当」已經教人咋舌(試想想,便當之中還有大碗的(大盛り)、健康的、青葉の宴(季節限定)、懐石弁当(汗)…):
鮨膳児玉(JPY1,000) さつま風土記弁当 鹿児島中央駅內 099-254-7300
伊達卷詰め合せ(JPY400)釧路豆地藏 北海道釧路市JR釧路駅構內 0154-23-7026